且如雨旸,雨不成只管雨便感得个旸出来。
虽不动,感便通,感非自外也。他更多是从气的聚散和延续来解释鬼神: 鬼神只是气。
作于此、化于彼者,皆感之道,‘圣人以神道设教是也。朱熹在回应心无私主,则有感皆通的问题时说:心无私主不是暝涬没理会,也只是公。[7]5 这两处感的含义并不相同,二气交感主要是说形交气感而形成具体的事物,这更倾向于对立面的统一,即不同性质的气互相吸引而凝聚万物。圣人则能用感,何谓用感?凡教化设施,皆是用感也。已发则有恻隐、羞恶、恭敬、是非、诚实之情,以为之用。
首先,因太虚无形,无所拘执,所以天理具有感知、回应万物的可能性。‘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,此已言人分上事,若论道,则万理皆具,更不说感与未感。[41]参见黄玉顺:《前主体性对话:对话与人的解放问题——评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》,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》2014年第5期,第18–25页。
[85] 例三,据《论语》载:‘唐棣之华,偏其反而。君既薨,新君即位,使百官各总己职,以听使于冢宰。[43]朱熹:《论语集注·八佾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63页。我们来看几个实例,看看孔子如何在经典诠释中引伸出新的意义: 例一,孔子说: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无邪。
以上分析表明,在兴观群怨中,观群怨都是主体行为,而其前提乃是主体的先行确立,即兴。[92]朱熹:《论语集注·阳货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178页。
[18] 孔子十分重视经典讲习,他说,学之不讲,是吾忧也。总之,通过揭示主体性存在者(诠释者)和对象性存在者(被诠释经典)双方的这种存在者变易,孔子的经典诠释学思想具有深邃的前存在者的存在论意义。而反之,则是说孔子对诗人的说法予以反驳,反其意而言之,从而引伸出一种新的意义: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这是因为学须讲习[19],学必讲而后明[20]。
[81]朱熹:《论语集注·为政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54页。所以,宋代马端临《文献通考》说:凡论事,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,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,以至名流之燕谈,稗官之纪录,凡一话一言,可以订典故之得失,证史传之是非者,则采而录之,所谓‘献也。[85]参见黄玉顺:《爱与思——生活儒学的观念》(增补本),第281‒282、284页。《形而上学的黎明——生活儒学视域中的变易本体论建构》,《湖北大学学报》2015年第4期,第66–71页。
邢昺所说的现意,所现之意并不纯粹是《诗》本身之意,而是为了表达赋《诗》者之意。[50] 孔子既然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,即显然已经不仅仅是述,而是一种作,因为所谓折衷,正是上文所说的作为取舍、增减的损益,即是一种诠释。
这就是说,不论形而下者还是形而上者[40],不论被诠释对象的新义还是诠释者的新主体性,都是由作为存在或生活的诠释活动生成的。说者必以为思虑之思,则过矣。
旧的经典,经过诠释,获得新的意义,孔子称之为温故而知新。[93]参见黄玉顺:《爱与思——生活儒学的观念》(增补本),第126、129‒130、161‒163、173、207‒208、313页。[28]参见黄玉顺:《前主体性诠释:中国诠释学的奠基性观念》,《浙江社会科学》2020年第12期,第95–97页。[53]《孟子注疏·滕文公下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714页。朱子注……引程子说‘学为读书,‘时习为既读而时思绎,则此章之正解。按《駉篇》八‘思字并语辞。
曰:‘礼后乎?子曰:‘起予者商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。诠释(interpretation)不仅是对经典的注释(annotation),而是更为广义的理解(understanding)与解释(explanation),正如唐代颜师古所说:先圣设法,将不徒然,厥意如何,伫问诠释。
[78]程树德:《论语集释·为政上》,第一册,第65页。《爱与思——生活儒学的观念》(增补本),第129‒130页、第161‒165页。
[73] 本来,《诗经》的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[74],虽然也是比喻的其德之修饬,有进而无已[75],即与此处的乐道自修同类(是为旧义,即往),但毕竟并不涉及人们面对贫富的态度问题。显然,讽刺或怨刺也是主体行为,其前提也是主体的先行确立,即也是此前的《诗》可以兴。
这里的诠释(interpretation),作为存在,不是作为本体的形而上存在者(the metaphysic Being),而是作为前存在者情境的存在(Being)或生活(Life)[39]。[21]朱熹:《论语集注·学而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47页。[43]文指典籍,献指贤者,这是文献的古义,今则泛指典籍,因为:献其实并不是指贤者其人,而是指贤者之言。邢昺疏:孔子言,能发明我意者,是子夏也。
由此可见,中国诠释学研究所面临的任务,绝非脱离传统的凭空构造,而是固有的传统形态的当代转化。言人修身,当先起于《诗》也。
何晏注:学者以时诵习之,诵习以时,学无废业。参见张小星:《〈左传〉赋诗断章的存在论诠释学分析——作为哲学训诂学的探索》,《当代儒学》第19辑,成都:四川人民出版社,2021年,第77‒133页。
[67] 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·荣辱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8年,第62页。在这个问题上,孔子的经典诠释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启发性。
并引清代俞樾《曲园杂纂》:项此说是也。历时性的(diachronic)告往知来,即经典的新意义的生成。[44]马端临:《文献通考·总序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1年,第2页。[106]程树德:《论语集释·阳货下》,第四册,第1213页。
朱熹说征,证也,即征是引证的意思。邢昺疏:此章论天子诸侯居丧之礼也。
《孔子创立的儒学解释学之核心精神》,《孔子研究》2005年第4期,第90‒104页。[72]参见张小星:《〈左传〉赋诗断章的存在论诠释学研究》,博士论文,山东大学,2022年,第1‒3页。
[45]朱熹:《论语集注·八佾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63‒64页。唯见一隅,其他三隅需要思之而还以相证才可能知道,这显然是理解问题,即诠释问题。
下一篇:桂林航空新开通玉林=武汉航线